中新网江西崇仁9月24日电 题:江西崇仁乡贤返乡潮 带动产业强起来百姓富起来
作者 巫发阳 杨文辉
走进江西崇仁县白路乡汀桥村哈密瓜种植基地,只见翠绿的藤蔓枝叶间挂着一个个长势喜人的哈密瓜,网纹清晰可见,怡人的瓜香味扑面而来。基地负责人周德高和工人们正穿梭其间,忙着吊蔓、清理排水沟,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两年前,白路乡汀桥村乡贤周德高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返乡盘活闲置土地300余亩种植哈密瓜。“我之前在海南种了很多年哈密瓜,有着一定的种植经验。后来了解到家乡也有适合哈密瓜生长的土质疏松和通透性好的沙壤土,于是我就想回来试一试。”
“我们基地种的是小蜜品种的哈密瓜,甜度高、口感好,很受消费者欢迎。”周德高继续说,我们一共种植了60亩瓜,总产量大约35万斤,按照每亩销售价1.8万元左右,总产值可以达到108万元。
图为白路乡汀桥村哈密瓜种植基地(资料图)。崇仁县委统战部供图
据悉,基地的哈密瓜采用订单销售,去年一上市就在南昌、上饶等地迅速销售一空。“今年的哈密瓜距离上市还有20多天,但现在已经全部被瓜商预订完了,简直是供不应求。”周德高笑着说。
除了周德高的腰包变鼓了,汀桥村集体和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2022年,哈密瓜种植基地给汀桥村集体分红了6万元,并带动当地村民通过务工、流转土地、入股分红等形式增收致富,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
村民孔九英正忙着给哈密瓜吊蔓,谈起现在这份工作,她乐开了怀:“之前我在家里就只能种地,现在在村里的哈密瓜基地务工,一个月能有2000元左右收入,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啦!”
近年来,崇仁县促进乡贤“回流”,写好乡贤汇聚“大文章”,积极发挥乡贤力量,结合当地发展实际,找准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与乡贤人才共赢的结合点,有效激发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活力”,推动全县特色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在崇仁县乡贤返乡创业的浪潮中,白陂乡赵家村青年陈雷同样备受鼓舞。“于是我选择回到家乡,与村党支部合作投资84万元,共同打造了白陂乡赵家村蚯蚓养殖基地。”
据了解,蚯蚓养殖基地总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通过绿色循环种养模式,利用畜禽粪便养殖蚯蚓,蚯蚓能消解农业废弃物,蚯蚓排出的粪便又可作为肥料使用,既实现了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又延伸了蚯蚓养殖的上下游产业链。此外,养殖基地每年还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余元,实现了环境整治和村集体经济增收双赢。
图为白陂乡赵家村蚯蚓养殖基地(资料图)。崇仁县委统战部供图
谈及未来发展规划,陈雷坚定地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免费向农户传授技术。同时也希望通过蚯蚓养殖项目,吸引更多乡贤依托资源优势回乡创业,让家乡的产业强起来,让家乡的百姓富起来。”
周德高、陈雷只是崇仁县乡贤引领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目前,在崇仁这片生机盎然的沃土上,360余名在外乡贤回乡发展麻鸡、蔬菜、中草药等特色产业,发展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近24万亩,成立特色种植合作社500多家,积极推动特色产业多点开花,全面奏响乡村振兴奋进乐章。
图为崇仁县特色产业航拍图(资料图)。崇仁县委统战部供图
崇仁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蔡辉表示,下一步,崇仁县委统战部将积极发挥乡贤的引领作用,引导各乡贤立足自身资金、资源、技术等优势献良策、拉资金、立产业,主动为家乡谋出路、助发展,让更多的优秀“新乡贤”看到榜样的力量,吸引更多的“新乡贤”回乡创业、回乡兴业,汇聚“乡贤之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走出乡村振兴新道路。(完)
深港进出船舶实现“一次引航”,获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国际互联网访问跨境数据流动试点顺利推进,深港交易型开放式基金(ETF)实现互联互通,深圳涉外涉港澳司法领域交流合作持续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深圳着力强化大湾区中心城市的核心引擎功能和极点带动作用,聚焦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高质量推进大湾区建设,跑出了区域协调发展“加速度”。
“4年来,深圳不断完善大湾区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各项工作实行台账化管理、节点式推进、项目化实施,取得良好成效。”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浚介绍,目前,深圳已印发推进大湾区建设任务清单,合计52项重点任务、93项具体事项。为务实推进深港澳合作,深港合作专班任务清单已全面启动,涵盖科技创新、口岸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19个专班75项任务,深澳合作专班机制及任务清单正在加快设立中。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等在内的一批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厚积成势。
历经多年发展,被誉为“特区中的特区”的前海合作区已建成为大湾区“最浓缩最精华的核心引擎”。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表示,前海在推进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前海模式”。目前,前海已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805项,78项在全国复制推广。今年以来,《关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关于协同打造前海深港知识产权创新高地的十六条措施》《关于支持港澳青年在前海就业创业发展的十二条措施》等各项政策的密集出台,为深港融合发展画出了更大的“同心圆”,全面深化规则机制“软联通”,促进深港青年“心联通”。
“大湾区的建设,促进了国内外高端人才的有效聚集。人才的聚集,带来了更多探索和开拓的机遇。大湾区在源头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产业链和资金链赋能、市场承接等方面的诸多优势,也为研究院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机土壤和高效路径。”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执行总监高凌云介绍,自2020年5月研究院落户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来,已逐步形成了以重点科研项目为牵引的深港协同创新实验室集群,覆盖材料科学、生物科技、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领域,并设立了蓝海湾孵化港、持续进修学院,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深圳已累计立项225个深港澳科技计划项目,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6所香港高校累计在深设立88个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孵化260多家科技企业。
随着大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深圳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去年,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全口径工业增加值首次居全国城市“双第一”。“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王浚表示,作为国际创新型城市,深圳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加快新兴产业体系建设,促进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并于去年6月起实施“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行动计划,致力于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
如今,大湾区互联互通更加便利老百姓生活,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大湾区优质生活圈正在形成。今年4月,粤港澳三地在深圳共同公布了涵盖食品、粤菜、中医药、交通、养老、物流等25个领域在内的110项三地通行“湾区标准”。目前,广深“双城联动”发展的7个领域33项合作任务正有序落地,这也将进一步强化深圳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发展。 (经济日报记者 杨阳腾) 【编辑:邵婉云】